「胎毒」是中醫給予的名詞,西醫並沒有存在這項說法,主要是因為女性懷孕後,身體無法適應荷爾蒙所造成的生理變化,導致皮膚冒出疹子,並非完全像是字面上「胎兒中毒」的意思。準媽媽應保持愉快心情,均衡攝取蔬菜水果,避免火氣過大,才能有效預防胎毒產生。
什麼是「胎毒」?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表示,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會蘊含一些「毒邪」(大部分為熱邪,也就是俗稱的火氣),如果這些物質使孕婦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疹子或便祕等症狀,就稱為「胎毒」發作;同樣地,若胎兒受到媽咪體內的代謝物質或有害物影響,在出生半年內罹患濕疹,也會被認定為是一種胎毒表現。古代與現代對於胎毒的定義也稍有不同,明朝《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的胎毒門提到:「凡小兒在月內有病者,皆胎毒也,並治其母。」代表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只要發生癲癇、抽搐、不明原因啼哭、心包膜炎、高燒或呼吸急促等,都算是受到胎毒影響,至於現代醫界對於胎毒的定義,則是以媽咪與寶寶的皮膚症狀與便祕為主。
認識胎毒起因
若女性在妊娠期間,由於作息不正常、情緒起伏大、工作壓力、攝食不當或食用過多辛熱之物,以致產生火氣,毒邪就容易藏在胚胎當中,形成所謂的胎毒,而胎毒可分為熱毒與濕毒,其中又以熱毒比例較多。林巧梅醫師表示:「中醫有種說法是『產前一盆火,產後一盆冰』,意指女性懷孕時,體質較為燥熱,若常常想太多,導致思緒混亂,會引起『心火』;心情低落和產前憂鬱或脾氣暴躁則容易造成『肝火』;平常如果太常食用炸物或辛辣食物,『脾火』與『腎火』都會逐漸累積在準媽媽體內,這些五臟之火淤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化為胎毒,使孕婦覺得口乾舌燥、皮膚不好,連帶影響到剛出生的寶寶。」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