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Google 快訊 - 嬰兒
 
嬰兒黑矇性癡呆
Dec 18th 2014, 12:23

阅读 12 次 历史版本 0个 创建者:lanwei87 (2014/12/18 17:35:25)  最新编辑:lanwei87 (2014/12/18 17:35:25)

目錄[ 隱藏 ]
   
嬰兒黑矇性癡呆

嬰兒黑矇性癡呆


   嬰兒黑蒙性癡呆即Bielschowsky綜合征,又稱Bielschowsky-Jansky綜合征、Bernheimer-Seitelberger綜合征,晚發性嬰兒黑蒙性家族性癡呆晚期嬰兒型蠟樣質脂褐質沉積病、GM2神經節苷脂病Ⅲ型(GM2 gangliosidosis),幼年性神經節苷脂病 (juvenile GM2 gangliosidosis)等。本病征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由於氨基己糖酶或神經鞘脂類活性因子蛋白(sphingolipid activator protein)缺乏,而使 GM2神經節苷脂和有聯繫的鞘糖脂沉積,使腦發生退行性變。 

臨床表現

    兩性均可罹患,起病於1~4歲,突然出現嚴重驚厥,常呈肌陣攣性或無動作發作,運動和智力發育落後,視力減退,肌張力減低,共濟失調,視網膜萎縮,黄斑變性,視神經萎縮而漸致全盲,患兒之肌陣攣發作用抗驚厥藥物往往無效,常有腦小畸形,出現手足徐動,癱瘓,握持反射和頸肢反射已屬晚期。

臨床分期

     Morell和Torrss(1960)將本病按臨床經過分爲4期,並對各期的臨床表現及腦電圖所見進行了探討。

  第Ⅰ期:生後6~10個月,全身肌張力減低,光反射存在並有追視現象,對聲音比較敏感,腦電圖示波率不定的不規則波形及高波幅慢波爆發,有時可見局竈性棘波。

  第Ⅱ期:1~1.5歲,肌張力開始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緊張性頸反射,有時伴全身強直性抽搐,腦電圖以1~2Hz的高波幅慢波爲主,有時頻繁出現兩側性棘慢波綜合,酷似高度失律。

  第Ⅲ期:1歲4個月~2歲,經常出現肌陣攣發作,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視力明顯減退乃至失明,腦電圖示波幅降低,爆發局竈性癲癇波,無覺醒反應。

  第Ⅳ期:2歲以後,完全失明,經常出現全身性抽搐,腦電圖示低波幅活動,但癲癇波逐漸消失。

臨床分型

  (1)Tay-Sachs病(Ⅰ型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在4~6個月正常發育後,患兒出現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及退化,對聲音有驚跳反應,肌張力低,對周圍環境興奮降低,頭不能自控,淡漠發生早,櫻紅斑可能較晚,驚厥發生較晚,在疾病的進展期,病人對外界刺激反應差,頭大,在最後階段頭明顯增大,無内髒增大發現。

  本病多見於東歐猶太人,但在診斷時不能除外非猶太人及非白人兒童患病。

  診斷依賴於氨基己糖酶同工酶A的測定,本症無特殊治療,一般在3~4歲死亡。

  (2)Sandhoff病(Ⅱ型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臨床表現類似Tay-Sachs病,但有内髒受累。

  (3)少年型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Ⅲ型):發病較Tay-Sachs病及Sandhoff病晚,共濟失調和進行性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始於2~6歲,語言喪失,進行性強直狀態,手和四肢呈徐動姿勢,並有細小痙攣發生,並未發現器官增大,骨骼畸形及空泡細胞,在晚期可失明,患兒多在5~15歲死亡。  


  Tay-Sachs病(30%):

  本病是最早被發現的神經節苷脂累積病,已知是由於降解神經節苷脂GM2型的水解酶氨基己糖苷酶(hexaminidase,HEX)活力完全或部分缺乏,以致GM2不能降解而在體内(腦、眼、肝、脾和骨髓)中累積。按近年來的分類法,缺乏HEX-A型的可出現經典的Tay-Sachs病,而如果HEX的A、B兩型全缺乏的另稱爲Sandhoff病。

  發病機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含有多種複雜的脂質,其中包括有幾十種神經節苷脂(複合糖脂)。它們的化學結構以神經醯胺(ceramide)爲主體,分别幾個分子的己糖(半乳糖、葡萄糖)和唾液酸(N-乙醯神經氨酸,N-acetylneuraminicacid,NANA)所綴合的大分子物質。由於在其中所含NANA的數量不同,而分别命名爲GM(單個NANA)、GD(二分子)、GT(三分子)、GQ(四分子)等。本病病人腦細胞内所累積的物質是含單一分子NANA和三個己糖殘基的GM2,是從四己糖苷脂GM1通過β-半乳糖苷酶降解而來,並可由HEX進一步降解爲GM3。

  本病多見於東歐猶太人,但在診斷時不能除外非猶太人及非白人兒童患病。

  診斷依賴於氨基己糖酶同工酶A的測定。本症無特殊治療,一般在3~4歲死亡。

  Sandhoff病(30%):

  該症病人缺乏氨基己糖酶A和B,這不僅使GM2神經節苷脂在腦中沉積,而且其他β-氨基己糖最終產物糖脂、糖蛋白及低聚糖(oligosaccharide)也在腦與内髒中沉積。臨床表現類似Tay-Sachs病,但有内髒受累。GM2神經節苷脂在腦中的含量增加100~200倍,肝、腎、脾、紅細胞糖苷脂大量增加,在紅細胞中主要是鞘糖脂。

  少年型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30%):

  (Ⅲ型)爲氨基己糖酶A部分缺乏所致,發病較Tay-Sachs病及Sandhoff病晚。共濟失調和進行性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始於2~6歲。語言喪失、進行性強直狀態,手和四肢呈徐動姿勢,並有細小痙攣發生,並未發現器官增大、骨骼畸形及空泡細胞,在晚期可失明。患兒多在5~15歲死亡。 


  本病患兒末梢血淋巴細胞有空泡,多核白細胞有嗜苯胺藍性顆粒增多,腦脊液蛋白有輕度增加,不超過80mg/L,皮膚,肌肉,直腸黏膜活檢可用組織化學方法和電鏡檢查沉積物,也可收集尿沉澱物作電鏡檢查診斷本病,更爲簡便。

  1.腦電圖改變

  陣發性2、5~4c/s慢波和非典型棘慢波。

  2.視網膜電流圖

  視網膜電流圖異常可作診斷參考。

  3.實驗室檢查

  嬰兒型黑蒙性癡呆患兒末梢血淋巴細胞有空泡。多核白細胞嗜苯胺藍性顆粒增多。腦脊液蛋白輕度增加。皮膚、肌肉、直腸黏膜活檢可用組織化學方法和電鏡檢查沉積物。也可收集尿沉澱物作電鏡檢查診斷本病。

  4.腦電圖檢查

  Tay-Sachs病(Ⅰ型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嬰兒在出現臨床症狀以前,腦電圖檢查多屬正常範圍。出現症狀後可逐漸出現陣發性高頻慢波的爆發,或伴有多相棘波和高幅失律狀態等形式。晚期可見多數低幅的慢波活動。

  5.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有1/3的患兒出現心律失常等異常。 


  本病應與GML神經節苷脂沉積症鑒别。

  該症自嬰兒期發病,是一種進行性腦變性疾病及黏多糖病樣外形爲其特征的疾病。

  GML神經節苷脂是一種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存在於正常大腦皮質和白質中,在内髒中也有少量,在多唾液酸神經節苷脂正常的分解代謝中也可形成。

  由於β-半乳糖苷脂酶活性的缺乏,使GML神經節苷脂分解代謝發生障礙,致使GML神經節苷脂發生沉積,在腦中沉積可致嚴重的神經細胞損害,並伴脱髓鞘和神經膠質增生,受累的神經顯示有膜狀胞漿小體(cytoplasmic membranous bodies),就像在Tay-Sachs病所見到的,本症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一)治療

  本病征無特異治療,僅可作對症處理。

  (二)預後

  本病征預後不良,患兒常在發病後2~3年内死亡。  


  嬰兒型黑蒙性癡呆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經典型的黑蒙性癡呆在出生時多正常,在生後3~6個月出現症狀。

  平時要多注意嬰兒活動狀況,突然出現嚴重驚厥,運動和智力發育落後、視力減退等時,應提高警惕,最好到醫院進行檢查。


  檢查血液中氨基己糖同工酶A活性,可檢查出患者和擕帶者;對培養的羊水細胞生化分析,可做出產前診斷,以上方法有利於做好預防工作,必要時可終止妊娠。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Want something else to read? How about
'Grievous Censorship' By The Guardian: Israel, Gaza And The Termination Of Nafeez Ahmed's Blog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