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嬰兒型癲癇性腦病又稱大田原綜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是一種惡性癲癇。本病征以發病年齡早、腦電圖具有暴發-抑制波型,驚厥難以控制,預後差、可轉變成嬰兒痙攣症等特點。
1.發作表現 3個月内起病, 強直和(或)強直陣攣發作,每天可發作2~40次不等,每次發作短暫,短則10s,長則隻有5min,可以成串發作,部分病兒以後轉爲嬰兒痙攣症。早期肌陣攣性腦病主要發作類型爲全身性或游走性肌陣攣,一般不轉變爲嬰兒痙攣症。
2.精神運動障礙 智力及體格發育顯著落後,嚴重者從不會哭笑和注視,病後豎頭功能喪失,存活者常不會抬頭,語言障礙,肢體偏癱等,精神運動障礙的程度與發作起始年齡有關。
(一)發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尚未明確,可有癲癇家族史,可推測的病因除癲癇家族史外,有母親妊娠晚期嚴重妊娠中毒綜合征,母妊娠早期手術麻醉史;患兒的生後窒息史等。
(二)發病機制
屍檢見神經元的嚴重壞死,暴發抑制波形與此有關,包括早期肌陣攣性腦病和Ohtahara綜合征,均爲症狀性癲癇,Ohtahara綜合征多數有嚴重的先天性或圍生期腦損傷,神經影像學常能發現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異常,早期肌陣攣性腦病常有類似病變的家族史,提示與遺傳性代謝障礙有關。
常有頻繁發作或感染,部分病例可轉爲嬰兒痙攣症或進而轉爲Lennox-Gastant綜合征,存活者多留有嚴重腦損傷,智力落後,語言障礙,偏癱或腦癱,呈去腦或去皮質狀態等。
無特殊結果,如病因與遺傳代謝障礙性疾病有關,如非酮症高苷氨酸血症,丙酸尿症等,可有相應實驗室檢查結果改變。
1.CT檢查 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皮質萎縮,部分出現左額葉低密度影,中線結構左移,腦室擴張等。
2.腦電圖特點 具有特征性暴發抑制型腦電圖,根據腦電圖的特點及演變,本綜合征可分爲Ⅰ型和Ⅱ型,Ⅰ型腦電圖可從連續暴發抑制演變呈高峰節律紊亂,然後轉變成廣泛的慢棘慢波;Ⅱ型是從暴發抑制波演變呈病竈性棘波。
常用抗癲藥治療,但雖經規律服藥仍難以控制發作。
常用藥物
選擇療效高的抗驚厥藥物,采用靜脈注射途徑給藥,常用藥物如下:
(1)苯二氮卓類藥物(Benzodiazepine):這類藥物脂溶性高,能很快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發揮抗驚厥作用。這種特點對於治療驚厥持續狀態最爲有利,故爲首選藥物。但因其有很快重新分布的特點,不易維持有效受體濃度,故控制驚厥作用的維持時間較短,地西泮僅能維持20~30min,氯硝西泮和勞拉西泮可維持數小時。地西泮(Valium,Diazepam):目前國内應用最廣泛,劑量爲每次0.3~0.5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10mg。對本藥的反應個體差異很大。也可用“年齡+1”簡化法計算劑量,例如2歲可用3mg,4歲用5mg。幼兒一次不可超過5mg,5~10歲小兒一次可用5~10mg。靜脈注入的速度要慢,每分鍾1~2mg,一般5min内生效;必要時15~20min後重複給藥一次。副作用可有注射局部刺激、鎮靜、肌張力過低、氣管分泌增多;偶見呼吸暫停,特别已用過苯巴比妥者;因易與塑料結合,故不要用塑料輸液管和注射器;地西泮灌腸後吸收快,0.5mg/kg於6min内達高峰濃度,可用做急救,但吸收量不易預測和掌握。氯硝西泮(Clonazepam):對驚厥性或非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均有較高療效,劑量約爲地西泮劑量的1/10,爲每次0.01~0.1mg/kg,靜脈慢注能很快控制發作;有時出現肌張力低下、嗜睡、氣管分泌物增多等副作用,偶有使血壓下降的可能,故應注意呼吸和循環功能。勞拉西泮(Lorazepam):脂溶性比地西泮稍低,故作用稍慢,但持續時間較長。劑量每次0.05~0.1mg/kg,靜脈慢注,必要時可重複一次。應用上述3種藥物任何一種,均可使80%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停止而無明顯副作用。對少數無效病例,可選用以下藥物:
(2)苯妥英鈉(Phenytoin sodium):靜脈注射後腦内分布均勻,經20~30min達最大抗驚厥作用。劑量爲一次10mg/kg,用生理鹽水稀釋;極量爲0.3g/次,0.6g/d。因吸收不規則,且易在注射部位發生無菌性壞死,故苯妥英鈉不宜肌内注射。本藥的優點是沒有中樞抑制作用,毒副作用有共濟失調、眼震等。我們的研究證實:對小嬰兒或新生兒驚厥持續狀態,用負荷量效果很好,即首次劑量15~20mg/kg,靜脈注射速度
(3)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最常用於伴高熱的驚厥狀態和新生兒驚厥持續狀態,肌注時吸收較慢不適用於急救,故應選擇用靜脈途徑。也可用負荷量,首次量爲15~20mg/kg,靜脈注射速度不超過25mg/min;有時新生兒可用較大突擊量20~25mg/kg。主要毒副作用是呼吸抑制,故用前應先做好人工呼吸和氣管插管准備。苯巴比妥半衰期較長,其抗驚厥作用的持續時間也較長(1~3天)。
(4)副醛(Paraldehyde):上述藥物無效時選用。肌注:副醛(5%)劑量0.1~0.2ml/kg(或每歲每次1ml),1次不超過5ml,約30min生效;灌腸:副醛(溫鹽水稀釋成10%溶液),每次0.3~0.4ml/kg,最大劑量8ml,用花生油按2∶1的比例混合,在直腸内保留20~30min,可於2h内起作用;靜脈注射:副醛劑量爲0.15mg/kg,用鹽水稀釋成0.2%溶液緩慢注入,生效後即停。每次用前新鮮配制,用玻璃管或橡膠管(避免用塑料管)。因肌注會發生組織損傷,靜脈輸注可出現肺水腫等不良反應,故用本藥應慎重。
(5)對頑固性發作而上述藥物均無效者,可試用基礎麻醉劑。用時應監測生命體征和腦電圖,並在麻醉專科醫師指導下應用。常用藥爲硫噴妥鈉(thiopentone sodium),一般采用靜脈注射,初始劑量爲4~5mg/kg,緩慢注射,8~1Os鍾即可起效,然後以2.5%的溶液靜點,滴速爲2mg/min。最低有效量爲4mg/kg,中度有效量爲6mg/kg,最大有效量爲8mg/kg,極量不超過10mg/kg。因其有中樞性呼吸麻痹副作用,故使用應謹慎。
2.維持生命功能,預防並發症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血壓、防止過高熱;必要時吸氧,作好人工呼吸和氣管插管的准備;開放靜脈,取血做常規、生化、血氣及其他檢查;糾正低血糖、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輸液量不宜過多以防加重腦水腫。
病因治療
在控制驚厥的同時要積極尋找病因,進行病因治療。要鑒别有無腦炎、
腦膜炎、代謝病、顱内占位疾病等;驚厥時間過長者要采取脱水療法等降顱内壓措施,必要時靜脈注射地塞米松;對於原因不明的新生兒驚厥狀態,可先靜脈注射25%葡萄糖10~15ml,以糾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無效時可靜脈慢注10%葡萄糖酸鈣2ml/kg(稀釋後),並監測心電圖;亦應靜脈注射維生素B6 50~100mg,如爲吡哆醇依賴症,則驚厥立即停止。
4.預防癲癇複發 在驚厥被完全控制以後,應根據臨床診斷及時開始正規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參考上述藥物治療。
5.避免誘發因素 除了上述基本治療以外,對誘發因素亦不能忽視。患兒有各自不同的發作誘因,可使驚厥複發、發作加頻或加重。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易誘發發作,有些患兒在驚嚇後或考試期間會發作增多;此外,過度疲勞、暴飲暴食、睡眠剝奪、長時間玩游戲機等都可成爲誘發因素,避免這些誘因可以減少發作。
小兒癲癇的預防要從多方面入手,症狀性癲癇的預防要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圍生期保健 保護胎兒和新生兒免受缺氧,產傷,感染等損害,尤應注意預防新生兒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腦病。
2.積極防治高熱驚厥 對嬰幼兒時期的高熱驚厥要給以足夠重視,盡量防止驚厥發作;發作時應立即用藥控制。
3.積極預防小兒神經系統各種疾病 及時治療,減少後遺症。
4.預防生化代謝紊亂。
5.做好遺傳咨詢 對於引起癲癇的一些嚴重遺傳性疾病,可進行遺傳咨詢,有的可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篩查,以決定中止妊娠的必要性或早期進行治療。